中国墓碑发展到今天,经历了四个阶段,这四个阶段囊括了墓碑的文化和历史,也承载着中国墓碑艺术的演变。
墓碑款式
墓而不坟阶段
墓而不坟的意思是埋葬死人后不作标志,就是直接埋葬,也代表入土为安。中国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,不可故意伤害,不可损毁,所以古人对身体的完整性是非常在意的,人死后,如何保证最大的完整,土葬是最好的选择,因为放在露天,容易被鹰所食,放在水里,也会长期浸泡而变得丑陋无比,甚至会被鱼所食。而火葬,古人认为过于残暴,尸骨无存也成为当时最严厉的惩罚。所以埋入土内成为当时墓葬最常用的方式。
《礼记·檀弓上》记载:“古也,墓而不坟”。理解了土葬,我们说一下不做标识的用意。古人,对感情是十分看重的,特别是在原始社会,所有的食物都是均分的,大家互相帮助,友爱互助,建立了极为深厚的情感,有人死后,人们会伤心非常久,久而久之,人们害怕面对死亡,也害怕面对亲朋的死亡,他们希望埋葬以后,尽快逃离,不敢面对的思念之情,是当时坟而不墓最重要的原因。
简单墓碑
木碑阶段
周朝以后,开始有“始筑坟墓,或种上树,以为墓”始筑坟墓,或种上树,以为墓的标志”,说的是人们发现先人的墓碑无处可循,而中国又是一个非常讲究孝道的国家,特别是春秋时期,儒家学说中关于“礼”“乐”等方面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,人们需要寻找根基,寻找自己的出生,所以也就有了筑坟墓的过程。最早的墓只是一个黄土堆,外型像个土馒头(这些隆起在地表上的坟堆,看似不起眼,却是古代最早表现“厚葬”的方式),既不立墓碑也没有标示,只是在墓上面种一棵树,表示福萌后人的意思。但是这样的墓也有问题,比如子孙分不清坟墓的前后,而拜错方向的糗事。
最早的墓碑为木头,作用最初并非为了刻写文字,而是为了引棺入穴之用:棺材要埋入土内的时候,需要在四条边的中间各立一根木柱,柱子上有圆孔,圆孔中间插入一根横木,横木上缠以绳索,就像水井一般,将棺木固定在绳索之下,牵引棺材入穴。入葬完毕,后方的木碑随之埋入地下,而前方的墓碑就一直立在那里,这就是最早的墓碑的来历。
这种墓碑后来受格局和样式的改变,为顺应时代的造坟技艺或家族需求而不断演变,最终发展成木板,还会在上面写字,这个时候的墓碑有了现代墓碑的雏形。木碑和墓碑同音,这也是墓碑艺术一直发展到明朝才开始逐渐消失的原因之一。
传统石雕墓碑
石碑阶段
石头做的墓碑最早出现在汉代,这个时期,人们对石雕技艺已经掌握得非常熟练了,石因为它不易腐烂,且保存年限久的原因,很好地体现了人们对逝者的思念之情,不腐朽代表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思念,而长年限很好的表现了这份情感,永恒,长久的意思。所以石碑无疑在结构牢固等实用性方面,还是在情感融入方面,都好过于木碑,自然也就慢慢的取代了木碑。
中国石墓碑的发展受非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,地区文化,当地风俗,工艺美学,社会环境,文化传播,艺术结构,宗教文化,外来元素等等多方面的影响,所以出现了形形色色不同的墓碑款式,不同造型的墓碑作品。从批量化到定制化,最后到个性化,直到今天,石雕与墓碑更加紧密的结合,让石墓碑的未来可期。
花岗岩墓碑
无墓无碑阶段
墓碑发展到未来,社会的快速发展,把骨灰撒到田野,埋入树下,抛入河流会慢慢的推行开来,而墓碑已经电子化和虚拟化,比如二维码墓碑,电子墓碑等等,既方便大家思念,也更加的环保。